绳子类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绳子类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南海一号发掘出大量泉州窑口瓷器泉州或为始发港

发布时间:2021-01-21 08:53:43 阅读: 来源:绳子类厂家

多位专家推测—— 泉州或为“南海一号”始发港

“南海一号”沉船此前出水的德化窑宋青白釉印花罐

在水下沉睡800多年后,满载船货的“南海一号”古沉船历经多次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,目前已出土文物超过1.4万件套。专家推测它是属于南宋中晚期一艘“福船”类型的古船。9日,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、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在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布“南海一号”保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,公布了沉船类型、船货发掘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发现。

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说,考古科研人员在发掘中发现,“南海一号”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、铁器为主,其中,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。记者了解到,“南海一号”船上的货物包括德化窑白瓷和青白瓷,其中大部分酱黑釉和绿釉器物为晋江磁灶窑土尾庵、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。多位专家推测,泉州或为“南海一号”始发港。

船上所载瓷器 主要来自泉州

此前媒体报道称,相关专家表示可以肯定“南海一号”是福建商船,船上所载为民用瓷器,主要产地是德化窑、磁灶窑、景德镇,其中德化窑瓷器主要是现在的德化三班、盖德一带生产的。

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国清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、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聘任为“南海一号”保护工作专家顾问,曾参与此前阶段的发掘。他说,在之前发掘的大量瓷器中,有过半瓷器产自德化窑和磁灶窑,曾发现有口径达30厘米—40厘米的德化窑大盘,这在国内传世不多。当时,他预计整船将发掘出7万—8万件瓷器。

“南海一号”沉船此前出水的南宋磁灶窑绿釉印花碟

专家举证“南海一号”始发泉州

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,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,“南海一号”和泉州1974年在后渚港出土的古船都是宋船。两只古船大小相似,都是中型远洋古船,不同的是“南海一号”是开往国外,而泉州这艘古船是从国外开回泉州港。同时,“南海一号”船上大部分陶瓷出土于泉州德化窑和磁灶窑。

李国清此前其接受媒体采访说,泉州很可能是“南海一号”的始发港。媒体报道,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持同样的观点。其在接受采访时称,“南海一号”可能是从泉州驶出,当时泉州有大量的阿拉伯人,船上很可能有外国人。

陈建中列出“南海一号”始发于泉州的三大证据:沉船上80%青白瓷来自泉州、沉船的吨位跟泉州古船相似、沉船上的金镯曾在泉州出现。他补充说,“南海一号”在泉州就已装满,无须停靠广东加货,而沉船位置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航线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

泉州曾是民间瓷器外销重要产地

陈建中说,在宋元时期,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,而晋江磁灶窑、南安窑、德化窑、安溪窑、永春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,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,远销到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。

“南海一号”出水后,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发掘,不断涌现当时属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,比如德化窑的青白瓷,磁灶窑的绿釉,此前还发现部分瓷壶、盖碗花纹有异域风情,专家推测可能是外国人“来样定做”,“宋朝是中国瓷器的一个鼎盛时期,在‘南海一号’上发现的瓷器与泉州窑口生产的瓷器一致,这足以说明泉州是当时民间瓷器外销的重要产地。”

陈建中评价说,在“南海一号”的不断发掘中,把泉州当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商品产地的特征、生产技术、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方面体现出来。更重要的是,还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文化交流,比如磁灶窑的绿釉盘体现了伊斯兰文化,再比如小罐和粉盒等都是世界不同文化交往的实物器形等,这些也体现了当时泉州这个港口城市的多元包容特征。

“南海一号”沉船发掘现场

相关链接:

南海一号

1987年,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东救捞局合作,在广东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时,意外发现“南海一号”。从1989年至2004年,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。

2007年12月,按照“整体打捞、原址保护、就地展示”的原则,“南海一号”成功实现整体打捞,成功移入“水晶宫”,在那里,“南海一号”在与其海底环境相似的水体环境中得到保护,考古专业人员则在室内继续对沉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与保护。

截至目前的发掘考古,确定“南海一号”为南宋中晚期的木质古沉船,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、船体最大、保存最完整、所载文物最多的远洋贸易商船。沉船残存约22米,船宽约9米。截至2016年1月5日,该沉船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、标本2575件。其中包括瓷器13000余件套、金器151件套、银器124件套、铜器170件、漆器28件,以及约17000枚铜钱和大量动植物标本、船木等重要考古发现。

福船

福船是福建、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,其船上平如衡,下侧如刀,底尖上阔,首尖尾宽两头翘,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,它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,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。福船与广船、沙船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船型,其中“水密横舱壁”技术,就是在福船上最先采用和发明的,特点是,一舱破了,还有第二舱、第三舱,目前这项技术被高科技舰船广泛采用。“福船”出现于宋代,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,亦称“大福船”,宋元时期就是海上的主要运输船。有研究者认为,郑和七下西洋用的“宝船”、明清册封琉球的“册封舟”等都属于福船类型。2010年,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(记者 黄雅珊/文 CFP/供图)

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

闽南网1月8日讯 一位白发老人爬护栏,在机动车道上一阵小跑,只为追上一趟公交车。泉州市区北迎宾大道东侧的华侨大学公交车站撤站后,这样既揪心又危险的场景,已经上演了半个多月。

北迎宾大道两侧的华侨大学公交站,一侧被撤,一侧仍保留

“华大站都20多年了,说撤就撤,周边每天几千人次乘车都受到影响!”华侨大学东区住着342户1068名居民,上周以来,多名华大教职工先后致电海都热线通95060,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:站点没了,公交车停机动车道上,附近居民、学生出行只能在混乱和危险中上演“穿越火线”。

海都记者连续一周走访调查发现,5年前的规划,拟在旧站点附近建设公交始末站,北迎宾大道改造时便撤了这个华大站,可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始末站无法建设,而规划却没能跟上这一变化。对于这个不合理的现象,泉州市规划部门、北迎宾大道拓改工程指挥部、公交公司、业委会和华侨大学几乎都能达成一致意见,要恢复站点,提方案研究整改,但由谁来提方案,一度未能达成一致。连日来,经海都记者介入协调,最终将由华大来提交方案。

不管男女老幼,下公交车后必然要“跨栏”

撤站之后的 混乱与险情

老站被撤少人知 20分钟20多人翻护栏

前日上午,海都记者来到华侨大学东区门前,原站就在华大东区大门右侧十几米处,自2014年夏天拆除后已没站台,也不见路线牌,但市民们仍在这里等车,公交车也仍在此停靠上下客。而斜对面对应的华大站没有撤,施工方有预留公交港湾式停泊点。

上午9点,护栏外的机动车道上站了几名乘客,其中一位抱小孩的张女士告诉记者,她并不住在附近,别人告诉她站在这里等车就行,“我看他们都翻护栏在这里等车,我抱小孩不好翻,就从缺口绕过来”。

张女士说的护栏缺口距离公交停靠点约60米远,愿意去绕路的市民并不多。“这里明明有公交车停,为什么没站牌呢?”张女士有点疑惑。

记者原地观察了20分钟,先后有20多名乘客翻越护栏到机动车道等公交,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,其中一位还拄着拐杖。护栏高90厘米,有人在护栏下放置了一些方形垫脚石,有些老人翻护栏动作很熟练,但有几位站在垫脚石上颤颤巍巍,需要同伴搭手帮忙。

前天中午11点多,华侨大学附近的中小学陆续放学,来这侧等公交的学生、接学生的家长渐渐多了起来。大家纷纷涌入非机动车道等车,有的从东区一侧翻护栏或绕缺口过去,有的甚至从对面的华侨大学直接横穿马路过来,北迎宾大道的右侧三车道很快就被等车乘客占据一车道。

为了方便跨越护栏,有人搬来垫脚石

无站点公车照停 记者目睹有人险被撞到

这还只是平峰期,早晚高峰期翻越护栏的人更多。昨日记者再次来到原站点,从早上11点到12点间,一个小时内就有41辆公交车停靠,等车乘客100多人,除了华大东区的居民外,还有第八中心小学的学生、华大学生和华大新南区的居民,还有些是来原华大站转车去惠安、洛江的人。

乘客多,线路多,公交停靠也就乱了。有时一次停四五辆车,占据了两个机动车道。乘客要上车,不得不在几辆交叉停靠的公交车中穿梭。

记者也亲眼看到了一次险情。上午11点半,一辆公交车还未停靠,一群穿校服的学生就争相往公交车车门跑去。一个男学生追着车,想从公交车后门上车,他只顾着上车,没注意到后面又来了一辆,险些被撞到。

“确实挺危险的,”42路公交车一位司机说,华大门口是上坡路段,车要加油门,车速都较快,“从华大横穿马路来坐公交的也不少,很危险。”尽管危险,但不停又不行,“广播报站还报这个站的,公司也没有通知我们不在这儿停”。

泉州公交第三分公司吴经理介绍,途经原华大站的11条公交线路他们公司占了6条,每天约480趟公交,每趟平均至少5个人,总的乘客达数千人次以上。“华大公交站设立20多年,上下乘客多,取消华大站并不合理,不少司机也反映,现在在机动车道停靠很危险”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

闽南网1月10日讯 “儿啊……”哭声打破了沉寂,老陈夫妇声嘶力竭,却再也唤不醒心爱的儿子。经过5天的打捞寻找,昨天下午,在泉州市区云谷东云路内沟河,找到了失踪的22岁泉港男子陈小峰(详细报道:泉港老陈夫妇俩四处奔波 市区寻失联48小时儿子)。

昨日下午5点,内沟河桥头围起了十几米的警戒线,一处简易帐篷内,聚集了十几名亲属。内沟河经过排水,约一米高的水位,打捞队员最终找到了死者的具体位置。下午3点左右,死者遗体被打捞上岸。

打捞队员从死者口袋发现了一个钱包,通过里面的身份证,东海派出所民警确认了死者身份。

“我现在心如刀绞。”小峰的姑姑陈女士说,对于小峰的意外死亡,他们难以接受,一旁老陈夫妇正帮儿子换好衣服,准备送儿子最后一程。

“他来公司两年了,挺老实的一个人。”小峰的老板郭先生赶到现场,对员工的离世感到惋惜。

死者的舅舅陆先生说,小峰在距离坠河位置约10米的桥洞下被打捞上岸。

从民警调取的监控发现,5日凌晨5点左右,小峰一行人下了出租车后,小峰背向坐在护栏上,不知为何,后仰掉入河沟内,随行的男子立即报警。

事发的云谷东云路内沟河有七八米宽,水深两三米,有些浑浊。而内沟河两旁的石护栏,只有三个手掌长,四五十厘米,还不到记者的膝盖位置。石护栏的安全隐患,一直让周围的居民揪心。

“上次还掉下一个老阿婆,确实危险。”附近居民余先生说,他住这20年了,这些石护栏很早就有了,由于太低,一些小孩和老人从旁边经过,不小心容易坠河,周围集中了大量的居民,平时内沟河附近人来人往的。

东海派出所的民警也向记者反映,由于石护栏低矮,没有增加护栏,存在安全隐患,他们也时常接到这条内沟河一些居民坠河的险情。(海都见习记者 黄晓蓉 赖志昌)

圣天使战歌最新版

萝莉保卫战

主宰无双